每到大集的时候,孩子们回来都会去地里帮帮忙什么的,多给牛割回来点儿草,水缸里和水桶里都装满水。久而久之,似乎是为了避嫌,王志远慢慢的也按照这个规律来了,每次孩子们回来的那天,他就过来锄锄草什么的。现在家里地多,需要的肥料也多,庄稼生长期间还需要追肥,所以堆肥的事情也一直在做。在一天王志远走后,刘伯远提议:“母亲,咱家一共十二口人,需要三十六亩地,超过的部分是不需要缴税的,目前我们已经有二十几亩了,何不多开一些地,不缴税的部分一年收入也能有个几两,可以大大缓解我们赚钱的压力。”当个地主婆?倒也挺好的,主要是人力很便宜,现在只有一个人帮忙种地,如果再再找几个可以直接用粮食换工的,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有了一个雏形,后面大家就能继续发挥了,刘伯青接口:“对,多雇几个人,等到以后每超出十亩,就用平均亩产量,收割后拿出一亩地的粮食分给他们,这样大家会更用心。”这个脑子转的够灵活,天生的领导者思维,能用最简单的代价换取大家死心塌地的劳动。有了这个开头,李婉宁也仔细思索起来,其他人不多开荒,是因为没有牛,全靠人力的话,一亩地都要好几个月,而且最主要的是本来就没得吃,如果再不出去打打工,天天在家里开荒的话,一年都扛不过去就得饿死了。他们家最幸运的就是遇上了一个好村长,第一年白给的九亩地解决了一家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和最艰难的开荒问题。其次就是家里没有闲人,大大小小的人都能用得上,而且不管是做手工还是抄书,都有很强的技术性,这样看来,不管在哪个时代,靠技术吃饭总是有一定的保障。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李婉宁心地善良,领导有方,才能让一家人团结一心,开创出现在还算不错的局面,李婉宁一边想一边美滋滋的给自己贴着标签。“倒是个思路,要不下次王大哥来和他商量一下,先让他有空了就来,地里没有别的活就开荒,反正他一个人的粮食现在是能供得起的,反正牛也只有一头,先慢慢开着。”李婉宁倒也想多雇几个,但是现在条件有点不允许,如果靠人力开荒,速度太慢了不说,连吃饭带工钱,他们现在有点支付不起,因为每次种田地都会增加,需要前一次收割的粮食留更多地的种,也不是那么的富裕。反正还是那句话,慢慢来呗,在这要待十年呢,现在还不到两年。更何况现在才三月中,按孩子们以往的开荒速度,一个月能开四亩,到这一季庄稼收割的时候,即使加上有些天可能不开工,也至少能开个十二亩,那也有四亩可以不用缴税了。一个人加一头牛,一年最多能种二十亩地,但他们家不一样,每年最耗人的时候,也就是春耕秋收的时候,他们家的孩子和大人加起来数量上有很大的优势,再加上平时每十天孩子们都能回来帮帮忙,所以翻倍种四十亩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可能会更多。如果后面地再多,那就需要增加人手。如果家里的经济有了起色,而她也不再需要天天为了生计和学费而烦恼的时候,就可以正儿八经的开始做自己:()和丈夫的小妾一起流放种田养崽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