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游戏、电视剧、音乐这些业务,适合带头的只有电影。
中国电影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开前,电影是制片厂模式,为了国家利益服务,本身带有一层光环;
第二阶段,市场化之前,学的欧洲新浪潮,打上了艺术标签;
第三阶段,市场化之后,电影有了商业和艺术的二元化区分对立。
从第二阶段开始,前辈留下的遗泽不断消耗。
在第二阶段,观众受第一阶段遗泽影响,对所谓“艺术家”有滤镜,变成了“清贵”的印象延续到了第三阶段。
在第三阶段,随着信息流动,当有一天,观众结合现实,明悟课本以及官方,面对一些所谓的“文学家”“艺术家”已经是尽可能在挑好听的说了,也就没有任何滤镜。
三个阶段里,地位最高,也是留下最大遗泽的是第一阶段,叫做艺术家、文艺工作者,第二阶段是影视圈,第三阶段慢慢变成了娱乐圈。
说白了,一些人执着于“文艺”“艺术”这种标准,更多是要打造一种特殊身份,而获取特权。
而深处其中的人,心安理得的觉得是“文艺”“艺术”标签给自己带来的地位,取景拍摄的时候,地方会很配合,炸死警犬冠以艺术之名轻轻放过。
这些其实不是“文艺”和“艺术”标签给的,也不只是家庭关系,而是第一阶段的“红色艺术家”留下的香火情。
如果只有消耗而没有增加的话,总有一天遗泽会消失。
观众也会成长的,不会一直受骗。
这里面“文艺工作者”“影视工作者”“娱乐圈工作者”,相互交织,存在混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当最终产出结果,一直让人失望,观众是不会再做区分了,直接一刀切,都是垃圾。
所以,沈三通一直要做切割。
他受了身份上的好处,一些特殊待遇的好处,也还了。
他收获的成功,同时也会反哺这些群体。
好比媒体人,形成了一个共同利益体。
连一些调查记者,也是这个共同利益体话语权的一部分。
调查记者论证了媒体存在的必要性,另外一部分人,可以借此获取权利。
同样的,当大众对于这个群体感到厌恶,正常做事的也会受到拖累。
也别说冤枉。
受益的时候,没有站出来切割,受损的时候,只能一块承受。
结果就是“学新闻学的”。
“混娱乐圈的”也是异曲同工,就这五个字,就和“学新闻学的”差不多。
未来沈三通可以承受观众对于行业失望的反噬,也必须承受。
他本身就是行业的一份子,也是领头羊。
但是他不想去承受“文艺逼”“歪屁股”“洗米”整烂活的反噬,更不想他的成就,让这些人用来涂脂抹粉。
当然,事物总是辩证的,有坏处自然有好处。
目前处于第三阶段,但前两个阶段的遗泽尚存。
包括华夷在内,也为市场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