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了西南f4,东北四省,甘肃宁夏青海,内蒙西藏新疆,两广港澳,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和安徽的门派。分别为,四川:铁剑门,青城山,峨眉山,哥老会,灌江庙,美姑盟,火神派,药王谷八大派。重庆:唐门。贵州:布依摩教,五毒教。云南:天龙寺,点苍派,雪山派,沐王府,无量宫。辽宁:净衣派,神龙派,马仙会。吉林:天池派,棒棒帮,渤海派。黑龙江:极乐谷,冰火派。海南:南海派甘肃:灵鹫宫,崆峒派。宁夏:回教,一品堂。青海:青海剑派,血刀门,明教,昆仑派。西藏:密宗。内蒙:黄金家族。新疆:天山派,哈族,维族。广西:腾蛟庵,华光派,青罡派,红莲派,壮族摩教。广东:两广武术会,十星教,红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广东帮。香港:和联胜。澳门:赌皇斋。湖北:三丰派。湖南:衡山派,铁掌帮,神拳派,大泽派,湘西赶尸一脉浙江:国清寺,诸葛武侯派,桃花岛,石梁派,鹰爪门,紫阳派,江南皮革厂,疯狗派,温州基督协会,抱朴书院十大门派。江苏:三白派,长乐帮,燕子坞,玄武派,上清派。安徽:紫蓬山,甘露寺,五童派。以上一共75个门派。今天讲讲福建。福建有一字慧剑门,南少林,闾山派,东海派,妈祖庙五个门派。一字慧剑门是剑道门派,门派绝学为周公剑法。南少林在福建莆田,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主有功,太宗皇帝特敕北少林昙宗方丈,在南方建少林寺,称为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源地之一,佛教中禅宗的代表性寺院之一。南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前身为“林泉院”,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周围有九座山峰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南少林寺正好座落在花心的位置上,因此得名九莲山少林寺,世称南少林寺。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南少林寺的伽蓝菩萨与众不同,不是关公像,而是“紧那罗王”,形像为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据《河南府志》记载,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低微,寺中竟然无人知其由来。至正十年(1350年),少林寺被红巾军围攻,危急关头,这位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至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红巾军见此情状,惊恐万分,到处逃串。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难,而这位行者也在随后圆寂。至此,少林寺的僧众才知道这位行者就是紧那罗王的化身。为了纪念这位行者的护寺之功,在寺中为他塑了像,建了紧那罗殿,请他担任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并塑造形像供于大寮(厨房),供奉为“监斋使者”,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之后,天下寺院纷纷仿效,也在大寮供奉“监斋使者”紧那罗王菩萨。南少林寺主建筑群北侧平台上,有一座资福寺,建于清初南少林被毁之后不久,具体年代不可考。相传清初南少林武僧参加反清复明斗争,清兵乘虚绕道而攻,猖狂烧毁南少林寺。这时有五位武僧杀出重围,幸免于难,其中两人流落泉州,一人流落永泰、一人流落仙游,还有一人隐姓埋名于福州长庆寺,后来当上方丈,他在当方丈期间,伺机指派弟子回泉山重建南少林寺,不敢沿用原名,故改为“资福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戊戌变法同年),该寺由福州长庆寺(西禅寺)方丈带领僧众和信众重修。资福寺坐北朝南,歇山式,二进深,一字形排开,中间为大雄宝殿,两边各隔一个天井,有厢房,天井的上下各有走廊与大雄宝殿相连。大殿前有山门,门前有上下两埕,均用黑砖铺就。大殿后墙有胡同与两边厢房相通。寺院原有直额“资福寺”被毁。“大雄宝殿”横匾在考古时只发现碎块,经拼凑后四个鎏金大字尚算完整,行书体,洒脱飘逸、龙飞凤舞。大殿现存横匾一块“宰化人天”,是九龙匾,匾上的鎏金题额、大字和落款均被揭走。,!资福寺旁有两块巨大的石板,都有2米多高,1米多宽,20多厘米厚,其中一块上刻“朝耕山陇云,暮钓西桥月。澄渚一闲人,林泉甘独拙。”取的是南宋朱熹“耕云钓月”的意境。另一块石板上刻“僧继言造”,是北宋治平年间南少林寺的继言和尚用一指禅神功手刻上去的。资福寺的旁边有5口大石槽,是文物考古时挖掘出来的,最小的长12米,高05米;最大的长23米,宽11米,高13米。当地村民说以前有30多口,后来许多被开了去做门窗石碑小桥等用途了,仅剩5口。每口石槽都有刻着许多文字,年代久远,日晒雨淋,许多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其中一口石槽上沿,清楚地刻着“治平二年……班首继言……方丈……诸罗汉浴煎茶散”等字样。由此可以证明继言和尚存在的真实性,为他的断代找到了实物依据。还有一口石槽上刻“嘉佑癸卯九月造”“当院僧兵”等字样,可以看出当时是有“僧兵”的,而历朝历代,有僧兵的,只有嵩山少林寺及其分寺。南少林寺有一件镇寺之宝,就是天然的达摩璧。这是一块玉璧,打磨完了天然显现达摩祖师像,被南少林寺奉为镇寺之宝。清初清兵围攻南少林寺,火烧南少林三天三夜,只逃出去五个和尚,就是前五祖,其中有达宗和尚,他的舍利塔遗址就在林山村的塔西小山坡上。南少林的南拳由此广为传播和发扬,对南方数省和东南亚影响巨大。火烧南少林之后,匆忙逃生的人,并未带走那块镇寺之宝——达摩璧,从此,就湮没在了南少林的废墟之中。时光荏苒,到了1969年,一位香港人,听师辈口口相传,南少林的达摩璧极有可能还在南少林遗址,他就悄悄的来到林山村,到处挖掘寻找,最后终于在2米多深的地下挖到了,他将达摩璧带到了香港。直到1992年,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找到南少林寺的消息,并决定重修南少林寺,这位香港人,又将这块达摩璧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了南少林,放在莆田人民银行的保险柜里。林山村的塔西,存有“达宗和尚塔”的塔基遗址。南少林寺西有个“红花亭”,里面是“保民殿”,建于隆武二年(1646年丙戌,南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对应清朝是顺治三年),为莆田人郑郏和陆圻所建,后为反清复明义士的聚会之所。保民殿的“民”字是出头的,意为“反清复明”“为民出头”。神案底座是石砌莲花图案,亭柱对联为“柏酒倾杯绿,篱花带雨红”,因下联有“红花”,故名红花亭。亨柱上有“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现七星旗”的对联,殿内柱子两副对联分别是“手持七星护国泰,足执二法保民安”,“剑下龟蛇照日月,旗中龙虎透云霄”,由殿内供奉的是郑成功、万云龙、陈近南,这几个对联和洪门“花亭结义改姓洪”等,可以证明这里是当时洪门,即天地会聚会结义的地方。南少林后山,明朝以前叫“佛山”,后来据说是朱元璋的三子、晋恭王朱棡,为避靖难之乱,逃至莆田九莲山,在南少林的寺西建了一个院子,隐居读书,就是“朱三读书院”,也叫“朱三太子庙”。后来,“佛山”也就改称“朱山”了,现名“祖山尾”。朱三庙经历了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莆田的8级大地震、清初的火烧南少林,大致完好。祖山尾海拔6424米,西部大舞寨6002米,东部山头尾5766米,南部斜仑5955米,紫霄峰559米,南少林寺对面的巨岩“石面桶”(又叫卧佛山)5766米。南少林寺所在的九莲山林山村,保存大量与寺院有关的地名,如院前、院后、院口、塔里、塔西、放生池、练功埕、马槽等,更有与习武和僧兵有关的姑嫂营、南营、后营、尾营、将军庙、旗杆坪等。南少林寺周围有下院苦竹寺、霞梧院、紫霄寺、九莲岩、飞石岩等,环绕着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观的寺院群落,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势可见一斑。九莲山形似“观音坐莲”,祖山又形似大小两个弥勒菩萨,对门又有卧佛,左右有文殊菩萨的狮山和普贤菩萨的象山。远望可以看见三江入海口、九华山和壶公山。闾山,传说是在闽江之底,凡人都看不见,唯独修行到了一定的能力的人才能看到。闾山派是在唐宋年代所形成的,以供奉闾山九郎、蒙山七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为法神,并且吸收了灵宝派的符咒科仪,成为了南方最为重要的教派之一。福建是闾山派发展的一个中心,除了以许真君为教主外,还有以三奶夫人(陈、林、李)为法神的三奶派,这些派系绝大部分都是以驱邪收妖,押煞纳福来服务民间,而法师又分为红头和黑头两种,也叫做红头师公和乌头师公,红头师公主要是处理上面的事情,而乌头则是处理下面的事情,因此都非常的有分别。,!闾山派的法师职位,是根据道坛的世袭传承,一般是根据传度仪式上的传度师确定,闾山派科仪广泛,所用的法器也多的不得了,比起其他的派系而言,是多了不少,其中比较常用的有:龙角,帝钟,灵刀,金鞭,宝剑,朝板,马鞭,雷牌,戒尺,天蓬尺,手炉,水孟,木鱼,磬,拷鬼杖,奉旨,天皇等等。而闾山派的真正来源,据说来源与巫法,从目前资料看,闾山派之初始形态为巫法,名曰‘闾山法’,至少在宋代之前已形成于闽、浙、赣之古越国旧地,是由古代巫术、巫法、巫教受道教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支教派。从目前道坛之实际活动情况考察,这种巫法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闾山派奉晋代着名道士许旌阳真人为祖师,主要有两种支系:三奶派(又称红头派,奉临水夫人等三位女神为宗师,多行庙会作醮、婚寿喜庆之仪式等)、乌头派(奉法主真君为宗师,多行丧事、驱魔)。另一种为流行于华南的派别“普庵派”(奉临济宗的普庵禅师为宗师,号称小法)。也祭祀董奉真人等神。许逊(239~374),字敬之,晋代着名道士,南昌县(今属江西)长定乡益塘坡人,道教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人称许九郎、许旌阳、旌阳祖师、感天大帝,又称许天师、许真君。据道书记载,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闻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选择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新建西山乡)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直至西晋太康元年(280)四十二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着,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太熙元年(290),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被编成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即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其中五人为许逊的家族或姻亲。他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豫章各地多有许逊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道教传说,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许逊“合家飞升,鸡犬悉去”。西山道士乃以许逊故宅建游帷观为祭祀所。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载:每当许逊升遐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宋代,许逊极得北宋皇室尊崇。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遣内使程奇请道士在玉隆宫建道场七昼夜,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后又仿西京崇福宫规制,在洪州西山改建玉隆万寿宫。,!建筑宏伟壮观,为宋代着名道观。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宋代民间对许逊的信仰已很盛行。“每岁夏季,诸卿士庶,各各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型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除旱蝗。”据传每年仲秋“净月”,前往西山玉隆万寿宫朝拜者,扶老携幼,肩舆乘骑,肩摩于路。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刘玉都假托许逊神灵降授,并尊为净明道祖师。许逊事迹正史无传,道书所载,也多不一。如关于许逊得道,至少有三种说法:(一)许逊得道于吴猛。《云笈七》卷一百六《许逊真人传》称:“(吴)猛升仙去时,语其子云:‘吾去后,东南方有人,姓许名逊,应来吊汝,汝当看重之,可以真符授也。’至许逊果来吊,其子以父命将真符传逊,奉修真感有愈于猛。”(二)许逊得道于兰公。据《十二真君传》载:兰公系孔子故乡兖州曲阜县人,因“精专孝行”,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并预示晋代有真仙许逊,当传此“孝道之宗”,为“众仙之长”。果然,兰公死后,其孝道秘法、宝经金丹、铜符铁券,为许逊所得。(三)吴猛、许逊皆得道于谌母。《墉城集仙录》称谌母“密修道法,积数十年,……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关于许逊的籍贯,《云笈七》说是南昌人。《十二真君传》记许逊籍贯为汝南,《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谓许逊“望本高阳”。汝南许氏是汉代主持“元旦评”的名流,高阳许氏是魏晋北朝的名门。这或许是为了神化许逊而有意的攀附。唐朝时开始兴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宋徽宗时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在台湾流行的闾山派道教,也奉许逊为始祖,尊之为“闾山教主许真君”。传说中,闽东一带的女神,闾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师“临水夫人”,就是在闽江底的神秘世界闾山,拜许逊为师的。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江西南昌民众及许姓人士,常视许逊为保护神。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是历代航海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只。旧时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并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妈祖本姓林,名默,人们称之为默娘,莆田县人。她在人间只活了二十八个春秋,可她的名字,却被人们传诵了一千多年。传说她从小习水性,识潮音,还会看星象;长大后“窥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难。她曾经高举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火焰,给迷失的商船导航;她矢志不嫁,把救难扶困当作人生的目标。公元九八七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时遭遇不幸,年仅28岁。她死后,仍魂系海天,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处立庙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东海派又叫龙王派,位于福建的泉州,以龙为他们图腾,门派绝学为神龙九变,意为以炁化形为龙的九子。龙生九子之一·囚牛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形象。这个装饰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龙生九子之二·睚眦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形象。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龙生九子之三·嘲风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龙生九子之四·蒲牢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形象。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龙生九子之五·狻猊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