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家家户户白幡飘荡,男丁断绝,妇孺哭声数十里皆可闻!还活着的赵国遗民时至今日都还恨不得生食秦人之肉。
【大家会觉得奇怪,为何赵高能连跳数级从罪奴到中车府令呢?史书称赵高“精廉”、“敦于事”,可以看出当时赵高作为文法之吏的才能与品德是受到广泛认可的,在被秦始皇赏识之前,他已被人举荐从内官杂役升职为刀笔吏,可见,他的确是秦法吏中的能吏,连续以精通律法之才干和勤学廉洁之品德得到举任才会被秦始皇发掘[注7]。】
【那么,中车府令是个什么官呢?中车府令是秦朝掌管乘舆之官。也就是负责管理秦始皇的车马、随从出行的官吏。在这里还有个小误会,很多人举证赵高是阉人的理由便是:秦官职向来只称“车府令”,为什么只有赵高独称“中车府令”?就是因为赵高是“中人”,所以才在上头加个“中”字。其实不然,在秦朝官职前面加“中”很普遍,“中”一般代指负责皇宫内部的工作,赵高是专门管咸阳宫内禁苑的车府令,因此才得了个“中”字。目前考古已发现“中车府”的官印封泥,说秦官职仅有车府令之称是错误的。】
【大家要知道,秦朝有个机构叫太仆,为九卿之一,这个机构掌管着整个秦王朝所有驰道、驿站、交通车马。因此“太仆”以下有各种车府官署,赵高所任的中车府令,只是众多“车府”中的一个,中车府令一职只能算中等官员,和李斯不能比,在施行“书同文”时,李斯虽还未升任丞相,但已担任廷尉,位列九卿,官比赵高大得多。但赵高特殊在,他的官职是秦始皇亲自授予、特别提拔的,他还能够日日亲近随从在秦始皇之侧,“中车府令”非亲信心腹不能担当,算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之一,这也侧面说明了赵高曾非常受秦始皇赏识。这可跟太监没关系,大伙儿明白了吗?】
李斯紧趴在地上,深谙“老鼠哲学”的他,满脑子求生的意志早就在疯狂运转,只是如何都没想出自救之法,如今听仙迹在讲赵高,他便不由悄悄用眼角余光飞快地瞟了眼玉阶上的陛下,发现陛下面沉如水,一言不发,他心中便大叫不好,又连忙垂下眼眸。
仙迹继续往下解释道:
【,李斯一人而已”,还称赞李斯创造小篆:“然子文字、则有书勋。”、“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称其为书法鼻祖。而赵高也是个厉害的书法家,他精通大篆,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赵高字写得特别好!胡毋敬也是同样的原因,他是秦朝除了李斯、赵高外,书法最杰出的人了。因此在李斯确定了小篆的字形、书写规范后,便首先想到了赵高、胡毋敬二人,邀请他们使用小篆各编写一本著作,作为天下人学习小篆的范文。后来,就有了李斯著《仓颉篇》、赵高著《爰历篇》、胡毋敬著《博学篇》。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小篆是李斯创造,但在推行小篆的过程中,赵高和胡毋敬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贞观年间,李世民听得津津有味,听后世之人讲史,这是何种畅快体验呀?他与各位臣子面前已抬上漆案,摆上了糕饼美酒,一边听一边吃,再点评几句,很是惬意。这时他便疑惑地问道:“这鲁迅是何大贤?老先生缘何刻意提及他的言论?先前仙迹以太史公的《史记》为据为赵高辩驳,我等倒也能信服,如今使用此人的言论为据,却叫人摸不着头脑。”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仔细讨论,均摇摇头:“臣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此人出处,恐怕也是我大唐之后才闻名于世的贤才。”
李世民点头同意,又评价道:“必是如此,此人说得倒也公正。但如李斯、赵高这一类等智力卓绝但品性不佳之人,虽说能因其才能横绝一世,可这样的人造成的祸败也不可小视啊!秦始皇能如此迅速统一天下,多依赖李斯王佐之才,但秦朝覆灭,却也因李斯一念之差,真是成也李斯,败也李斯!”
【第四个问题:赵高可怜吗?电视剧里的剧情很多都是杜撰、演绎,咱们不能当真,但可以看得出来,电视剧的编剧也有参考了历史上有关赵高身世的记录。历史上的赵高可怜吗?可怜。他本是贵族子弟,一夜之间国破家亡沦为罪奴,母亲也在隐官的劳作中受刑而死,后来他犯了大罪,他自己虽得到赦免,妻儿却也被秦王处死,从此他孑然一身,除了拼命往上爬,再没有别的路。因此有清朝的诗人写诗可怜赵高,说“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报赵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有不少人认为他覆灭秦朝是为了替故国、替家人复仇。但历史太久远了,我们无法辨别真假,孩子们当故事来听就好了。[注8]】
赵高伏在地上,有些痛苦地闭上眼。
伤疤被当众揭开,总要流血的。长平之战后,赵国百姓日夜不绝的号哭声仿佛透过了岁月、穿越了一重重高高的宫墙,又一次落入他耳中。
他告诫自己,昔日那个备受赞誉、少而聪慧好读书的赵国公子早就该忘却了!他曾披枷镣铐从赵国走到秦国,曾如蝼蚁般跪在咸阳宫外一遍遍擦拭廊下的青砖,也曾眼睁睁看着母亲受刑戮而渐渐死去。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谁都想这样轻而易举地接受,但亡的是你亲朋四邻、绝的是你的祖宗族庙,国亡了,身为遗留在这世上的赵国人,如何能轻飘飘就忘却了呢?
李斯也神色复杂地瞟了一眼赵高。他与赵高交好,一则因赵高惯于阿谀奉承,刻意与他接近,当然,他也情愿与赵高这等天子近侍交好,有益无害;二则……李斯心知肚明,他与赵高是同一类人。
说得浅了,他们都精通律法、都爱好书法,志趣相投。
说得深了,他们都是老鼠,生性卑劣,却又不甘困于粪土,因此他们想往上爬、想大权在握,想透过帝王的权柄去主宰这个庞大的帝国。
哪怕不择手段。
矫诏杀长公子,扶持年幼的十八公子继任,果然是他们这些阴沟中的鼠辈能做得出来的事。哪怕如今什么都没有发生,李斯如今已确信仙迹的讲述千真万确。
如今……陛下又会怎么做呢?
他会死吗?
赵高乱秦2
“爷爷,那这么说那赵高确实很可怜。以前我对那些六国刺杀秦始皇的事都挺反感的,觉得他们怎么不听秦始皇的话?总是认不清形势闹着要复国,如果不是他们天天起义,秦始皇就不用老是出去巡游,他不去巡游就不会病死在沙丘,那可能秦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但现在一听,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听完,孩子里头有个女孩情绪低落了下来,她问道,“可不是都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吗?都说他功大于过。”
【好孩子,你思考得很好,这就是历史的复杂之处。】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们第一个大一统朝代,这功绩自然是永世无法磨灭的,但战争就会带来杀戮……六国的贵族官宦同样也曾发动战争征伐他国,他们全然无辜吗?因此没必要因为赵高曾亡国的遭遇而对秦始皇有所责难,那本就是个战乱纷飞、弱肉强食的时代。况且不仅仅是秦朝,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统一与灭亡,都伴随着残酷的一面,我们要学会接受历史的背面。另外,我们也是站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历史高度去评判秦始皇的功绩,他当然是千古一帝,如果没有他打下了封建制度沿袭两千年的基础,我们也难以成为如今的华夏。】
【我们常说,秦朝像一个严酷的机器,全凭秦始皇个人坚毅无比的意志在运转,因此秦始皇一旦崩逝,他所缔造的王朝便也将土崩瓦解。为何汉初要倡导“无为之治”,为何陈胜吴广会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除了胡亥昏庸无德、倒行逆施的原因之外,也是秦朝的一切皆是首创,国家初具雏形,制度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施行改革太过急躁、一味采取高压政策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面的。将秦朝的灭亡归咎于李斯、赵高合谋误国是对的、也是不对的。赵高李斯的确罪不容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不能因他们的出身卑苦、才华横溢而为他们脱罪,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秦以后的很多人总在叹息,如果没有李斯、赵高两个奸臣当道,当初是扶苏顺利继位,或许秦朝就不会灭亡了。但我个人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若没有如汉朝连续数代皆为明君的运气,没有汉高祖与吕后果断调整了秦律中严酷的部分,极力安抚融合关东的氏族与百姓,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
【奉行了一辈子严刑峻法的秦始皇,在晚年他或许也意识到了秦朝的根本问题——秦朝当时已像一辆、横冲直撞的马车,再奉行高压严酷的法家统治,就要车毁人亡了!但他一直没有真正下定决心立扶苏为太子,或许是因为扶苏过于仁慈,容易受儒家摆布,不大合秦始皇刚毅决绝的脾气。可惜,秦始皇突然病逝沙丘,秦朝这辆马车终究没能成功调转车头。这是我们通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我们不能苛责秦始皇没能跳出历史的局限性,当然也不能怪罪其他六国的百姓不够“识相”,要求他们必须忘却他们的国家和伤痛,对吗?】
同时空的楚地泗水,听到仙迹的讲述,项梁早已忍不住泪流满面。
是啊,他们怎么会不知道楚国已经没了,在严酷的秦律之下,想要复国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可要他们怎么放弃?那是他们的国!怎么可能轻弃!或许有的楚人如李斯,已屈服于秦国的高官厚禄,也有很多人当上了秦吏,但也总有一些楚人,即便知道无望,也绝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