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便是日后朱棣总是更信任太监的原因吧。】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早就在之前视频说朱棣总是亲自去侦查、放哨,嘴边的疑问早已蠢蠢欲动了,但想到老四本就是这样屁股长草闲不住的性子,兴许是他就喜欢大半夜出去偷鸡摸狗,因此方才也就咽下去没说什么。
如今再听这些太监的事情,顿时就不理解了,扭头问道:“你……你手底下就没有什么能用的人吗?你起兵打仗,怎么事事都是自己干?”
朱棣也很委屈:“……先前仙迹不是说了吗?我手里的人,全是些要仔细教的,不然仗都打不明白,我能怎么办?”
不得自己上啊。
朱元璋呵呵:“……还人格魅力呢。”
先前仙迹怎么夸他得来着,怎么个人心向背,哎呦,一造反人人归附,结果呢?
结果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你要跟爹学的多着呢!”朱元璋骄傲道。
朱棣:“……”
心,再次轻轻地裂开了。
但是朱元璋细细一品,又觉得哪里不对,什么叫“日后朱棣总是更信任太监”?他以后难不成当了皇帝了,还重用这些太监?
靖难造反时用太监是迫不得已,后来还抬高这些阉人的地位……那就是没把他老朱“太监不得干政”的话放在心上!朱元璋脸黑了,刚要骂,但仙迹又接着往下说了:
【第一日,不过是开胃小菜,第二日,真正惊险的大决战才正要开始。
但第一日的试探,不仅是朱棣了解了对手,李景隆、平安与瞿能等大将也对朱棣这一仗的底细有所了解,他们连夜重新制定了新的战术规划,这次军事会议上,李景隆作为主帅,还同意了郭英将地雷埋在白沟河边上的建议,准备派人出兵引诱燕军,将他们引诱到地雷阵上一举歼灭。郭英也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地雷战了。】
明洪武年间,众武将都对郭英刮目相看。
郭英十八岁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了,他原本是朱元璋的亲兵护卫,是个身材非常高大健壮、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人。而他也曾经多次护佑朱元璋,即便身受重伤也像一座小山一般挡在朱元璋身前,决不会退却。
地雷?听起来不错呀。朱元璋眼眸闪动,也冲郭英笑了笑:“没想到阿英还有这种谋略呢。”
郭英方方正正的脸露出一个腼腆的笑。
少年朱棣却眯了眯眼:记住你了,郭英!
【第二日的白沟河之战,又是什么情况呢?
朝廷军,李景隆坐镇中军主帅位置,前军有西川军瞿能父子、御前禁卫军俞通渊、西番军、西北军、松番卫;左军是郭英的淮西军;右军是平安的辽东军、吴杰的山西军;后军是盛庸、徐辉祖等人。
这个阵型我们可以看出,李景隆将最王牌的军队都安排在了前军,这些将领无不是大明最能打、最能够驰骋千里的百战之师,而且除了俞通渊年纪大点,其他几个全都是对燕军很熟悉、甚至跟朱棣一起打过仗的青年将领。
这一次,他不跟朱棣玩虚的了,准备要用绝对的兵力优势,重兵横推燕军,一举歼灭他们。
其实,在白沟河这样的战场上,李景隆这样的战术还是很不错的。
而燕军方面前军是大将张玉、邱福,左翼是朱能、陈亨;右翼是李彬、薛禄;后翼是房宽、刘才;虽然和李景隆的大军比起来,不论是将领还是兵力实在太少了,但这已经是燕军全明星阵容了。
朱棣手下所有能打的sr卡、r卡全上了。
而朱棣本人也上了,他带着他的二儿子朱高煦、谭渊坐镇中军。
虽然朱棣是坐镇中军,但其实他排兵布阵的时候,却几乎都把主力分配给了前后左右的四个大军。而朱棣所在的中军仅仅留了自己的亲卫和蒙古归附骑兵,是不是很奇怪,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靖难之役5
◎白沟河之战下◎
明永乐年间,大殿中也架设了巨大的沙盘,当仙迹问出那句“是不是很奇怪,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年老的永乐帝正举着手里的小灯台,用那摇晃飘摇的灯火,弯腰去看沙盘上对阵的小旗。
而他的思绪也仿佛飘回了那尸横遍野、残旗插地的白沟河战场之上,他垂下已松弛的眼皮,苦笑道:“为什么?因为朕手里只有那么点人,若阵型不想被李景隆一次冲击便崩溃,朕只能将主力压到四军,没有别的选择、也没有那么多原因,朕只能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