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赤松桑吉回到营地时,还是得到了英雄的待遇,士兵们为他欢呼,向他致敬,为这难得的胜利而欢喜。
但这些都是用来糊弄普通士兵的,当着将领们的面,次仁斯塔没有掩饰自己的忧虑,“今日虽然击退了唐军,但损失着实不小。我打算就留在营地固守,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都没有意见。
道理是明摆着的,在“天兵会复活”这个说法确认为真的情况下,距离龟兹城越近,也就越危险。
次仁斯塔磨磨蹭蹭的,焉耆军走得很慢,两天也不过走出百里,算一算,营地距离龟兹城,还有将近六百里的路程。
离得远了,就算天兵能复活,跑过来也要两三天,根本来不及支援。
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战胜对方。
虽然这种战胜,其实也更像是自欺欺人,但是至少玛本“拖住唐军”的要求,他们是做到了的。
这营地虽然也不是绝对的安全,但唐军想要冲营,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再说营地还可以设法改进,将它打造得更严密、更坚固。
倒是继续往前,万一在路上与唐军狭路相逢,或者他们干脆在哪个路口埋伏一波……
到时候可没那么容易收拢队伍,恢复秩序了。
不过归根结底,将领们之所以那么听话,主要是因为今晚损失的几乎都是这些别部,不仅牲畜牛马跑了很多,士兵也跑了不少,现在除了听话,他们别无选择。
但表面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其中心思最活络的,当属焉耆王龙授。
回到自己的营帐,龙授就立刻叫来了心腹谋士,不无激动地开口,“今日总算是见识到天兵的战力了!”
谋士当然也看到了,同样激动地说,“便是不算上那传说中的复活之能,他们的战力也远超一般的军队,仅比吐蕃精锐差一些。”
两人对视一眼,忽然都住了嘴。
他们都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但也都不敢说出来。
龙授是吐蕃人扶持起来的焉耆王——当年开城投降的将领和前任焉耆王,都被吐蕃人干掉了。这位焉耆王虽然也姓龙,是焉耆国的王族血脉,但跟前任焉耆王只是远亲。吐蕃人选择他,原因不言而喻。
按理说,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吐蕃人给的,龙授应该感恩戴德,老实站在吐蕃人这边。
但在吐蕃人手底下干活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这些国土之外,新占领的土地,对吐蕃人来说,唯一的作用就是源源不断为他们提供资源,所以盘剥得十分厉害,各种乱七八糟的税加起来,基本要上交八成。
赋税重也就算了,更难熬的是,在这些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在吐蕃人的体系里,都是奴隶。即便是龙授这个焉耆王,也要忍受吐蕃将领的轻鄙、羞辱与勒索。
高压之下,自然会酝酿出不满。只是吐蕃人势大,龙授自然也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听吐蕃人的话,不敢露出半分。
但不敢露出来,不代表就不存在。
如果有机会,龙授怎么都要博一把的。
而现在,那个时机已经到了。
龟兹城已经成了气候,下一步必定就是向外扩张。而西域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唐军只能向东西两边发展。
龙授还不知道玩家已经打到顿多城去了,所以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他不想等唐军做选择,希望能推上一把,让唐军先往东边来,收复焉耆。
——有他这个焉耆王做内应,收复焉耆肯定比去打别的城池更容易,唐军很难不动心。
所以现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确定唐军真的有收复焉耆的实力,别他这边刚献了城,那边吐蕃人又打回来了,那他龙授必定死无葬身之地。二是如何在吐蕃人的眼皮子底下,跟唐军联络上。
第一条,今天已经确定了。就算不能复活,天兵的战斗力也不弱,若是再加上复活……这天下会有他们守不住的地盘吗?
龙授原以为第二条比较难,现在看来也挺简单的。
唐军似乎很愿意接受俘虏,只要在交战的时候让心腹之人混进俘虏之中,就能跟着天兵回到龟兹城了。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还是能在焉耆城里拉拢更多的盟友,把握会更大一些。
反正他们这些别部,在吐蕃人手底下的待遇都差不多,大家也都知道自己出来是给吐蕃人做炮灰的,如果能将其他部落全部拉拢过来,把握会更大。
但焉耆王最后还是没有这么做,主要是其他部落,党项也好,白兰也好,吐谷浑也好,部落所在的地理位置都不太好,原本是吐蕃和大唐交界处,现在则完全是在吐蕃的管辖范围之内了。他们就算有反心,也得为留在部落的老弱妇孺着想。
不像龙授,他的根基就在焉耆城。
这么想着,龙授突然有点想念葛逻禄部了。
他们的地理位置更好,在吐蕃、西域和回鹘的更西边,所以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反正不管哪方势力打他们都不太容易,而且比起收拾了他们,也更愿意留下他们作为臂助,去对付另外两方,所以就算真挨打了,赶紧滑跪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