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安定公主的下属海航归来,带回了众多极有潜力改善民生的货物,成立了正式以“四海行会”为名的贸易据点。
是……
是李治哪怕身在病中,还刚做出了那样窝囊的表现,却下达了封禅的旨意!
……
这次哑然无声的,好像并不只是李世民了。
……
比如刘彻和嬴政就过了良久才找回了自己的声音:“等等,他是怎么敢去封禅的?”
是啊,他是怎么敢去封禅的呢?
在这个最让人困惑的问题面前,绝大多数人甚至并未留意到,当天幕以一闪而过的片段播放到东。突厥使者到来长安的时候,李贤的脸色堪称千变万化。
相比于李治这个亡国之君,李贤也确实不太够分量。
他还能再藏一会儿。
现在面对这又一句质问的,是天幕之上仍旧风光无限的大唐皇帝李治。
封禅的决议一经下达,便以飞快的速度执行了下去,就连安定公主都先一步离开了京师,为开道尽一份力量。
被纳入邀请名单之中的各方使臣,更是随着一封封诏令的下达,不得不尽快动身前往泰山脚下。
于是一时之间,车马粼粼,沙尘飞扬,真是好一派浩荡的排场!
封禅于泰山。γúèɡē
能迈出这一步的皇帝,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也势必会成为天下瞩目的盛事。
可看到这一幕的李世民,丝毫也无法为儿子实现了自己生前没能做到的事情感到欣慰和骄傲,更无法因为沿途所见的草木葱茏、道路平坦而觉大唐民生日兴,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当这幅画面和先前的二圣临朝摆在一起的时候,他只能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
他不会看不出,这泰山封禅并未遭到朝臣的反对,到底有多少是因为他留下的贞观老臣,有多少是因为那个以“安定”为封号的孩子,有多少是因为那个协理朝政走上前台的皇后,最后才有多少是因为李治本人。
甚至……李治自己也应该看得出。
“为什么?”
这句问话简短异常,但足以让发问的李世民和被问询的李治听得出其中的意思。
李治很难回答。
“还用问吗?”又是魏王李泰的声音抢先一步响起,“他要证明父皇当年选择他做太子并没有错,更想要超越父皇的功业,所以哪怕西域战火纷乱,他也要先拿下高丽,比您当年更强,现在民生才兴复不久,府兵制的危机也没被真正解决,他就要以封禅强调自己的功绩,又胜过您一次。”
“该说雉奴确实赢了吗?”李泰冷笑连连,“父皇没看出武氏的执政头脑,但雉奴看出来了,要这么说的话,加上前面两条,他赢了您三次……”
“青雀!”长孙皇后终于出声打断了他的话。
李泰梗着脖子半步不让:“阿娘何必到今日还袒护于他!您怎么不看看,自您死后,我们兄弟几人变成了什么样子!”
这难道真只是因为李承乾不堪大用,他李泰心比天高,李治最后捡漏吗!
那凭什么不让他说!
长孙皇后哑然不语,向来温和端庄的面容上闪过了一些让人看不真切的表情。
倒是李承乾,虽没加入李泰声讨的话里,却忽然在此刻朝着李治发问:“雉奴,你站在泰山顶上的时候,心里在想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