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熟悉呢?
甚至就连说出的话,也格外的相似。
他说:“给公主封官既无前例,又该当如何去封呢?”
“谁知道会不会……更为出格?”
“……公主与皇子到底不同。”
“……”
平阳深吸了一口气。
这话真是久违了。
和她在世之时听到的种种言论,尤其是从她父亲口中说出的话,根本没有区别!熟悉得让人有些作呕。
就好像那些经由拼死搏杀才得到的战功,是因为某些错位和巧合,才被她们这样有作战天赋的女子拿下,又最终该当回到它应去的地方。
但凭什么!
凭什么她们的人生需要被以这样的方式被扭转,被迫将最为精彩纷呈的部分中断!
她自己没能做到一直驰骋疆场,以至于英年早逝后无比后悔,便更不愿意看到,那个甚至比她还要早上战场的侄孙,被以同样的方式归入后宅。
李治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投入胸腔的木柴,将那把愤怒的烈火点燃得越来越盛。
也更不是她的错觉,在她眼尾的余光之中,她瞧见她那个被人驱赶到太上皇位置上的“好父亲”,像是格外认可李治的话,在此刻还点了点头。
“——混账!”
“冷静一点,你看。”吕雉一把按住了平阳的肩膀。
也就是在她心中蓬勃的情绪几乎要爆发出来的刹那,她又看见,这出拒绝封官的剧情已然急转。
安定不是她。
她有一个很聪明也很特别的母亲。
武皇后简直深谙李治的心思,将亲疏远近的利害,在寥寥数句之中,便已在李治的面前全数说出。
哪怕是她们这些明知天幕主题的人,也难以避免地代入李治此刻的身份。只觉给予皇后权力的同时,对取得战功的公主给予史无前例的提拔,不仅无损于皇权,反而是一个最为明智的决定。
这位从出身到履历都毫不寻常的皇后,也在这番进退拉扯的交谈中,像是和女儿同时处在战场上,为她编织起了一道实在有力的后盾。
她甚至……不仅怂恿李治给安定封官,还直接求来了一个,能让她取得主帅地位的大都督官职,将其他的祸患都给消弭在了摇篮之中。
公主是帝王的亲近之人,为何不能封官呢?
不仅要封,还要大封才对!
再度回想方才天幕中的那场大胜,只觉这其中合该给皇后分去一份功劳才对。
安定公主手中的诏书,也好像不是从李治那里得来的,而是由皇后筹谋发出。当其最后落成的时候,真可谓有着千钧之重。
也是当这个官职尘埃落定,还变成了东边战事的一方助力时,平阳的情绪已彻底平静了下来。
是啊,不一样的。
她们的结局是不一样的。
当一内一外的两股力量拧结在一起的时候,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所以哪怕她们得到过一样的评价,这个作为史书开篇的部分也是绝不相同的。
她更是敏锐地意识到,几乎就是在那封委任诏书发出的刹那,在这天幕之上萦绕的雾气,再度散开了些许。
而在画面的中心,是武皇后看似因得手而满意,却也未必有多高兴的面容。
天幕之中和天幕之外的聪明人都看得出来,方才打动李治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安定姓李不姓武”,而不是安定已用自己的表现证明,她绝对对得起父母对她的信任,对得起将士的重托,也势必会将王朝的荣光宣扬于域外。
若是换一个对权力并没有那么敏。感的人在此,或许还不会感觉如何。
可既然熊津大都督这个官职,都是她以这样迂回而巧妙的方式拿下,她又怎么会意识不到,这抉择的背后其实还有多少潜规则。
毫无疑问,那是这个时代对于女子最习以为常的轻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