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觉得李陵事母至孝,对士卒很讲信义,同时还作战骁勇,可惜孤军深入遭遇强敌,没有后援,部下还叛变了。《苏武传》里,李陵也提到说自己刚投降的时候精神恍惚,几欲发狂,准备似时而动,效仿曹柯之盟。
说是后来汉武帝对李陵投降的事有所醒悟,派使者慰问李陵残部,还派人去接李陵,但有谣传李陵帮匈奴练兵,所以猪猪一气之下,把他全家都杀了,李陵由是心灰意冷。
苏武懂他的苦衷,二人之间还算友好,但对比之下仍是相形见绌。苏武归汉时,李陵为他送行,不无痛苦地唱,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两个人都是悲剧性很强的人物了,历代多有讨论,大家兼听一下吧。文学史上也有苏李诗,托名苏武、李陵二人,“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颇为深婉。】
李陵听罢怔怔不能言,皇恩深重,自己竟是做了投降之人,又累及老母与旁人,无论究其如何,青史上总要记上一笔。他苦笑一声,苏武之志,总非常人。
未央宫。
犹自生气的刘彻脸色仍然不太好,得知李陵未来会投降的消息,几乎立刻就想把他和李广抓来问罪,听到这番解释心里的气才消了几分,但嘴上还是有些不高兴。
“哼,投降之人,朕略作惩处怎么了。”
一旁的卫青沉默不语:杀全家什么的,好像,也不是“略作”吧!
太极宫。
李世民略略叹息:“李陵身陷重围强战不敌,其功仍有可书之处,后来种种,亦是令人唏嘘。”
南宋。
垂老的辛弃疾怅然长吟:“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中唐。
白居易有些不以为然:“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李陵比之苏武,自有云泥之别。”
【顺带一提,班固还没来得及将《汉书》写完就去世了,他的妹妹班昭受命帮他完成了余下的部分。
班昭才学很高,当时的皇后和贵人们都视他为老师,后来邓太后临朝,还特许她参与政事。
但是吧,姐姐不该写那本《女诫》啊!无论当时她的用意如何,后来这本书都被男权社会用作了施诸于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延及千年,直到五四时期才开始有所松动。】
未央宫。
刘彻的眼神又犀利起来,一字一顿:“太、后、临、朝。”
不怪他警觉,从吕后专权开始,皇家便对这类事极为敏感。即使是他,登基之初也曾受制于窦太后,其中滋味,他最有感触。盖因太后势大,外戚也定然趁机做大,如此,又焉有人将皇帝放在眼里?若趁机生乱……
他心下微沉,又想起西汉、东汉之说,一时对大汉的将来充满担忧。
咸阳。
嬴政听到太后临朝脸色也有些不好,但毕竟不是大秦的事,他也犯不着忧心,倒是对水镜中所说的班昭生出几分赞赏。他没有太多男尊女卑的想法,只觉班昭既可修史又有参政之才,倒比一般男子还要优秀几分。
忆及先前提到的谢道韫,嬴政不禁想,后世如此,不知大秦是否也有些卓越女子。
不过……
“男权社会,是指男性主导?五四时期有所松动,这个五四,可有何特殊含义?”
他凝眸,那种隐然心惊的感觉又出现了。
汉朝。
班固既感动又敬佩:“妹妹,是为兄该谢你,你替为兄完成了史书的修撰,又得皇上及宫中诸贵人深恩,班家以你为荣!”
班昭同样又是惊喜又是诧异,水镜里说的真的是她吗?她未来竟能替兄修史,还参与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