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挺沉。
刘邦在旁边摘了一个番茄,边吃边问:“五仁月饼?”
别说五仁月饼是什么东西了,他连月饼是什么都不知道。
虽然他的语气略带疑惑,但因为五仁月饼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东西,所以徐雪筠没有以为他是在问五仁月饼,而是以为他在问他为什么会喜欢吃五仁月饼。
“就是好吃啊,因为硬,所以哪怕放了很多糖,吃下来的每一口也不会很甜。”不像是莲蓉又或者是豆沙,因为一口可以咬很多馅,所以徐雪筠有的时候中秋节吃的都牙疼。
而且:“五仁月饼才是月饼的正统啊!”
因为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了习俗,所以很多人没有要去追寻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只知道是古代便有的。
但其实月饼,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月饼,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很早。
现代很普及的一个传说,是讲月饼是在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李隆基和杨贵妃两人在赏月时为月饼所取的名,但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真正的月饼是南宋时期出现的。
并且就连南宋时期出现的月饼,最初也不叫月饼,是一种叫‘月团’‘小饼’的小吃。
这种饼以小麦粉,糖,猪油等材料制作饼皮,口感酥甜,饼馅内有猪油丁,松子,果仁等,和现在的苏式月饼非常类似,但当时这个饼和中秋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种日常甜点。
苏轼的《留别廉守》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两宋时期的《东京梦华录》和《膳夫录》中详细的记载了中秋时节的吃喝玩乐,但都没有月饼的出现。
南宋才终于第一次出现了月饼这个名称。
是在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不过此时月饼‘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意思也就是只是一个市井小吃,什么时候都有。
直到明朝,月饼才和中秋团圆被联系在了一起,在诸多著作中出现。
而五仁月饼,就是那个时代月饼中的标杆,不过不叫五仁月饼,叫‘刘方伯月饼’,之后还有枣泥月饼等月饼出现,不过五仁月饼依旧是中秋节必备的月饼口味之一。
直到清朝末年,广式,苏式,京式,潮式等传统月饼才出现并且分割。
不像是刘邦一头雾水,连月饼是什么都没搞懂,朱棣听了徐雪筠夸耀五仁月饼的这几句话,倒是能明白她说的是什么。
只不过
朱棣摸了摸鼻子:“我喜欢吃豆沙的。”
嘿嘿,他也讨厌吃五仁的。
徐雪筠环顾四周,发现自己的身后竟空无一人,只叹气说如今不是五仁月饼的天下了,又嘟嘟囔囔的说太甜的月饼不好吃。
不仅是她在嘟囔,朱棣心里边也在嘀咕。
他觉得五仁月饼反而更甜啊,里边的馅儿直接就是用饴糖结合在一起的,怎么可能不甜呢。
马皇后却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她推测:“徐姑娘的牙口不太好吧。”
所以吃月饼不是用咬的,而是用啃的。
一次只吃一小点,自然就不甜了,只觉得香。
但等下不是中秋节,他们也不能知道答案,岳飞从一开始就没有加入他们的月饼之争,而是和林成雨一起拔着南瓜。
南瓜好种,不同的南瓜能做的美食不同,比如贝贝南瓜,因为其粉糯,味似板栗,更适合蒸熟后直接吃,普通的老南瓜因为质地更嫩,更水,味道也会更甜,所以适合煲汤,青南瓜皮薄肉脆,更适合炒菜。
徐雪筠不太喜欢吃青南瓜,农家乐也没种,就只种了贝贝南瓜和普通的老南瓜这两个品种。
朱棣手上拿的就是贝贝南瓜。
岳飞摘了一个老南瓜,老南瓜很大,一个有差不多手臂那么长,形状像葫芦一样。
他们在刚开始过来的时候,听徐雪筠和林成雨讨论南瓜做的菜,就知道这南瓜的吃法多样,又能炒菜吃,又能煲汤吃,又能做甜点,还能当主食。
岳飞觉得这真是一个不错的粮食。
岳飞礼貌的问道:“可以上链接吗?”
徐雪筠现在都习惯了:“可以。”
林成雨一听:“还可以上链接?”
那他还在这里费死费活摘什么劲,他甚至都没开车过来,骑着共享电动车过来的,一会带回去都是个问题。
但手上也依旧没把南瓜放下,起码今天他摘的东西晚上回去他就能做上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