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他们之间是极其有默契的。主公跟雍王相处,哪怕掩盖的再好,也会不时的露出小女儿之态。
雍王不是臣,他在宠溺的哄主公。那小声的交谈没人能听见,但是神态是看得见的。若不说身份,这就是一对极其恩爱的新婚夫妻。妻子刚还一脸忧愁,饭都吃不下去了。丈夫几句话,妻子便笑颜如花,心情明媚了起来。
只是出了后殿的门,主公才收敛了脸上的表情,看起来跟往常无异。可是若是细致观察就会发现,每次到了转角或是进出门的时候,主公都会用余光,或是从反光的器具上看雍王有没有跟上。
雍王也很有趣,她发现这么一会子功夫,雍王已经第三次想伸手,却又悄悄的缩回去了,没叫人发现。他该是想提醒主公,披风得抓着前襟,别叫钻风。风一大,披风刮起来,不保暖。
可是在外面,也怕人看见,这才没有再伸手。
四爷就是这个意思,坐下的时候,他看了桐桐一眼。
桐桐:“……”她把披风往身上一裹,说见礼的属下:“坐!都坐。”
韦尼子在列,她也是一身圆领袍子,坐在靠前的位置。她觉得这位林公非常有趣,她藏的很好,但还是跟雍王之间有些小互动。
其实,只眼神交汇便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这都不像是新婚夫妻。
这满大殿的男人都是瞎子么,看不来……人家夫妻关系挺好的。并不是他们说的那样,林公无儿女之思。
男人——永远那么愚蠢又自负。
于是,她确定了,若是朝堂需要站队,她必站雍王。只要没发现两口子翻脸,那么,站雍王没错。
有时候有些事,主公不能主动提,那谁知道主公的心思呢?一个被窝里最交心的那个人呗。
今儿议事就是开国之后的机构设置,以及官员安排。
基层,地方各级官员,她认为,可以照着李唐照搬。其他,最难融合的是基层。只要各级设置是一样的,就好整合了。
但是中央,思量了再三,她觉得照搬而今的李唐就太麻烦了。毕竟李世民也在改革中央机构,到时候跟着他改,倒是不必。
而且,得考虑这边的特殊性。
她觉得军政还是得分两套班子,除此之外,还得有第三套班子,这套班子必须是由各部族首领构成。
也不用那么麻烦的取名字,咱清晰明了,不搞什么深刻的文字内涵!毕竟才是扫盲阶段,大部分百姓才学汉话汉字,搞那么深奥那么拗口,百姓分不清。
那就往直白的说——政务阁、军务阁、参政阁。
每阁三位阁臣。
政务阁之下,设置五部:户部、工部、礼部、刑部、吏部。
兵部该有,但这不是有军务阁么?咱们把这个分的更细致一些:作战布防的、后勤保障的、伤员战死将士抚恤的,兵器研发制造的。
至于参政阁,不是只能参政。他们有监督、弹劾的指责,不管是对官员还是对政务阁和军务阁,都有监督弹劾的权利。
就像是政务阁,如果他们出台的某些政策,参政阁集体决议,认为不可行,那就有权打回。
在座的相互对视一眼,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
桐桐先说军务阁的阁臣,这个按照功劳来嘛,对吧,没有争议性。
周法尚的地位不可动摇,他必须得入。
来护儿,这个也没有人不服。虽然说冲锋陷阵的少,但战后善后以及驻守,这其实并不好做。
这两人没有争议。
若论军功,除了这二人,军功最大的是主公自己。如果不算他的话,大家在心里盘算了一遍:来整肯定不能入,因为他父亲入阁了。
费青奴跟的最早,但他多做的是后勤事务。
论起攻城略地,其实有一人的功劳在其他人之上,那便是雍王!梁师都如何能平的?是他不费一兵一卒给劝降的。
这不是功劳么?
庾质就说:“其次,该论雍王。”
参政议政……有参政之权,他怎么就不能任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