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就上,柴景欣赏沈三通。
但在个人思想理念上,柴景认为沈三通出了问题,有大问题。
柴景祝贺道:“恭喜电影大获成功。”
沈三通:“谢谢。”
柴景:“《盗梦》是你第八部电影,你的电影产出模式,和其他导演完全不同,卡梅隆导演的建议,你会采纳吗?”
沈三通:“从生产周期来看并不快,后期普遍一年以上,我只是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实现我的想法。”
柴景:“《赤壁》上下两部海外热映,《鲨滩》也取得了不错成绩,《盗梦》更是成为火遍亚洲的现象级作品。
“电影中充满中华文化和国学元素。《赤壁》自不用说,是传统历史故事,《盗梦》里面也有很多传统思想。”
“本子、暹罗、坡县、安南观众追逐我们的故事,暹罗皇室更是逛街带着《盗梦》周边挂件。”
“你如何做到的?”
沈三通听出对方的引导,但是他不认可这种视角。
说白了,采访沈三通是任务,他的电影穿透力很强。
然后,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有自己的想法。
希望沈三通为有关路线背书。
柴景提问也是按照这个方向提问的。
问题围绕着,外国人用正面情绪看待中华文化。
本身不管是柴景,还是她的单位,对沈三通电影,以及观点,其实不感冒。
感兴趣的是把沈三通的横空出世与文化出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简单粗暴的绑在一起。
证明一个未来,东大向世界出口的最有影响力的产品不是衣服鞋子彩电汽车等有形物,而是中华文化。
在这个角度里,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是感兴趣的,是喜欢的。
上次采访是《赤壁(上)》在亚洲逐步上映时,也是这套:东大历史题材电影,弘扬传统文化,因此获得了外国人的一致好评。
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逻辑,中华传统文化是好的,只要大力输出中华传统文化,必然得到外国人的认可和好评。
柴景的单位,还有其所代表的宣传部门,弘扬传统文化是有kpI的,使得传统文化走出去,还是很重要的kpI。
落地思路是什么?
到国外办晚会,花钱上诸如纽时大屏幕,咿咿呀呀唱点京剧,台下送票的观众稀稀拉拉鼓掌,拍个片段上个新闻。
再建座孔子学院。
钱花了,还陪着笑,效果不能说没有,也是几近于无。
以后依然这个套路。
从《赤壁(上)》开始,沈三通逐步证道大导之位,到了《盗梦》,盗梦的“盗”来自于历史人物,主角传承自睡仙陈抟老祖。
一部戏,把当地演员捧成巨星,周边文化符号,成为高端的象征。
不仅走出去赚到了很多钱,国内票房飞涨,在海外也很炸裂。
这不是传统文化的胜利,什么是传统文化的胜利?
沈三通认可这个逻辑么?
他当然不认可!
“《盗梦》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从故事,到设定,比如主角盖着国旗被子睡觉,都是很现代的思想。”
“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故事让人共情,98年金融风暴,除了我们,其他都被抢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