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视为经历十年风雨,依然是战争剧里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喜欢这部戏的人觉得非常好,非常牛逼。
但也有人就是看不下去,试几次依然不行。
客观上来说,《团长》不差,但没有狂热拥趸说的好。
《团长》带有作者电影,文艺片的气息,适合拉踩和搞鄙视链。
沈三通继续道:“所以《团长》天然让主流观众感觉陌生。”
“《团长》带有反战的味道。”
“当然,比西方吹进来的那种反战风气好很多,《团长》的反战,是告诉人们反战需要有力量和精神。”
“同时不要因为获得力量后变成野兽。”
“问题在于,反战本身就不讨喜,我们观众不喜欢这种基调的价值观。”
“还有反思味道,《团长》反思太多。”
“观众会认为军人不应该思考政治,只需要坚韧不拔的执行任务。“
“就算思考,也应该是我军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刮民党的方式。”
“里面的台词‘安逸,命都不要了就要安逸’。”
“人本能会追求安逸,该批判的,该指责的,需要唤醒的不是我们老百姓。”
“而是我们在大地震帮过它们,反过来捅我们一刀,伤害我们的一群畜生。”
“是它们破坏了我们的家园,我们一直在反抗。”
“就算反思,该反思的也不是老百姓,而是精英们。”
“越上层的越要反思,他们掌握权力,却把国家搞的破碎、飘摇。”
康红雷想明白了,沈三通说那么多的,应该是有一个思路。这部戏支,得到沈三通支持才拍下去。
而且圈子里沈三通思路也是比较主流,主旋律的思维。
不至于会使绊子。
康红雷放开了讨论:“团长龙文章没有直接的政治主张,但设定上很‘妖孽’,打不赢是他的直觉,而每次直觉都很准。”
“他充当的角色有两个,第一,是对个体生命的悲悯和同情;第二,是帮助炮灰们找回战斗的理由和斗志。”
“龙文章身边的兵,没几个为了抗战,为了民族,可以无比坦然的,淡定的面对死亡的。能有这种思想境界的果军凑不齐一个班。
“对比出我军,是无法击溃的队伍,有无法灭绝的思想和精神。”
“《团长》能告诉观众,当年为何会被打的那么惨,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何那么惨还没有亡国。”
沈三通认可道:“正常去做推演,都会现我军是唯一希望,只有我军才能挽救千疮百孔的民族和国家。”
“在那个年代,寻找‘意义’得出的结果是唯一的,最小的牺牲是每个人都勇于牺牲,最后的道路,也只有一个。”
6◇9◇书◇吧
“现在流行的把挂民党军和我军混合,也是因为这个道理,无论如何推演只有一条路。”
“《团长》这群果军成长起来,气质上也带着我军的气质。”
东大长久积累的治世底蕴,只要占住大义或者说天理,下面的人不管行为上是支持还是反抗,最终的归宿都是支持。
除非被收买,无论这个收买其本身是否能意识到。
甚至被收买的也得踏踏实实的帮助搞建设,矮大紧乱七八糟的言论多,但他需要说更多正确的话给这点醋打掩护。
想要在社会层面有一定影响力就要这样。
而古往今来,论占据大义和天理之正,大明和新中国相比,也远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