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蜀汉在前,东吴在中,曹魏阵营结局在后。
情绪从高往下走,越走越低。
而如果是东吴在前,曹操阵营在中,而蜀汉在后。
情绪是先平滑往下,再断崖式往下,再来一个急拉升。
而曹魏阵营在前,东吴在中,蜀汉在后。
情绪从低谷,慢慢的往上走,到了蜀汉武侯高光到了顶点。
不同的顺序排列,给出的观影体验也有不同。
文青的选择,可以越来越往下,以曹魏结尾。
沈三通选择对观众最友好的结尾顺序。
曹魏在前,东吴在后,蜀汉在后。
情绪从低往上走,到了蜀汉达到顶点。
沈三通这版《赤壁》,蜀汉是闪光点。
曹魏有米国的影子,好大喜功。
蜀汉闷声大财很契合东大一个时期的展基调。
甚至赤壁之战,有点像911,一下子把米国注意力转移了。
天下大势就是这样,祸福相依,得失难计。
盛名伟业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唯有藏拙守志才是不败之道。
吴语森《赤壁》的闪光点,在孙吴。
可能是不小心,也可能是故意,他偏向于孙吴。
电影在武侯指点江山下结束。
周洁爆力确实强,大段大段的念白,很有感染力。
当然,没有完全结束。
还有彩蛋。
镜头往上走,鹰飞过,而后往下。
出现了一面“唐”的旗帜。
又出现了一面“秦”的旗帜。
一个骑马的身影出现。
镜头给到正面,是沈三通的客串。
手下高呼:“秦王”。
有“唐”又有“秦”,观众自然知道秦王是指。
而熟悉历史的观众,甚至可以猜到这是哪场战争。
李世民约束手下:“勿惊扰百姓。”
镜头一切。
确定虎牢关之战方略的时候,有谋士用赤壁之战作比喻。
如今唐朝武德三年(62o年)七月,距离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o8年),四百多年过去。
浩浩中华,经历了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三国时期。
公元28o年,西晋灭东吴,进入晋朝时期。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
317年西晋灭亡,同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进入十六国,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