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妃现在是万事知足了,大阿哥好好的,惠妃就有点消极怠工了,瑶令可没顾着她的体面,在后宫的工作会议上点名批评了一回,全后宫的嫔妃都知道惠妃干不好工作了,惠妃还是很顾及自己的脸面的,后来的工作态度就积极起来了。
毕竟后头可还有人等着上位的。
现在后宫里头,妃位上的,还有个赫舍里氏没有实封,但一直享受着妃位的待遇。
嫔位上也有几个没有入选工作代表的人。
现在宫里能出头的嫔妃们争的可不是给皇上侍奉的机会了,而是协助皇贵妃参与后宫工作的机会。
这是唯一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且能让皇贵妃看到的最好最快最正面的方式。
现在争宠风险太大了,更重要的是,她们也争不到,皇上压根就不会找她们,皇上心里眼里就只有皇贵妃。
而现在只要获得了皇贵妃的认可,在这后宫里就可以出头,荣妃娘娘和成嫔娘娘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
现在还有庶妃晋为贵人的,也没有侍寝也没有生育,就因为人家规矩不添乱,人家就晋位的。
这简直给后宫嫔妃们,尤其是小嫔妃们指出了一条明路,谁不想进步呢?
所以惠妃还是很有压力的。瑶令一指出她的态度不好不好积极,惠妃就立刻改正了。她怕什么?怕后来者居上啊。
宜嫔和成嫔的态度就很好了。瑶令在工作会议上还表扬她们两个了。
不过太子选侧福晋的事,瑶令没有让那么多人选择,只将荣妃叫到跟前来了,别人都没让来。
瑶令看了一眼手边的名册,与荣妃道:“按照太子喜欢的,我挑了四个,想都送过去,太子与我明说了,只要两个。”
太子倒是没多要。但架不住瑶令疼爱的心,想多给啊。
瑶令觉得这四个都好,但要从这四个里头再选两个送过去,撇下哪个她都觉得可惜。
荣妃就问了,是哪四个。
荣妃没多嘴问太子喜欢什么样的,但听了瑶令给太子选的四个秀女的名字,心里也明白了,太子就是想选个漂亮的性格好的小丫头回去宠着。
太子说要两个,那肯定不能选四个的。
还得挑出来。
荣妃道:“不若就选李佳氏这一对姐妹。娘娘所选的四个都是出众的,别的都没得挑。虽说不看出身,但好歹是侧福晋的人选,总是面上好看些的。”
瑶令选出来的这四个,其实家里出身都是差不多的。
太子不要出身太好的,太好的也就没选进来。瑶令知道太子的意思,太好的太有主意了,总和太子对着干,这不是让人生气么。
荣妃说的这一对李佳氏的姐妹,是亲姐妹。
姐姐十六,妹妹十四。她们的阿玛是五品典仪,出身不高,身上是有轻车都尉的爵位在的。地地道道的两黄旗的人。
另外再有是程氏和唐氏。这两个是汉军旗的出身。程氏的阿玛是内阁侍读,唐氏的阿玛是户部主事。
这两个也生的漂亮,程氏十四,唐氏也是十四。
毕竟就漂亮这一条,在秀女里头就能撇下不少人了。那年岁上就很容易小一些。
瑶令其实不大想送姐妹一同去太子府的,这里头若是有心人挑拨,姐妹反目的也不在少数,那不是纯让人家家里伤心么。
第一个定下来的就是李佳氏的这个姐姐。姐姐年纪最合适,肯定是要送去的。
接下来便是看程氏还是唐氏了。
这两个荣妃与瑶令都见过,两个小姑娘漂漂亮亮的,再长两年肯定也很好,会非常符合太子的要求。
荣妃实在是选不出来,最后瑶令定了程氏。
反正送过去也是要再长两年的,太子若是喜欢,十四也不算太小,转年就十五了。
两个侧福晋若是年岁太相当,说不准是要争宠的,反而闹得太子府不太平,年纪小一点的还好些。
况且这个李佳氏和程氏都是经过瑶令观察的,不是生事的性子。
太子妃那个样子,真要是送个柔弱的进去,说不准就被太子妃给欺负了,太子又不能时时刻刻护着,肯定是要她们自己立起来的。
这两个小姑娘就是最合适的。
荣妃虚心,也是好奇,就问瑶令是怎么最终定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