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冉听后放声大笑,她弯着腰,双手撑着膝盖,而后突然笑止,直起腰身,瞪着双眼道:“是你我。”
“你不愿意回答,好。”子冉的眸色逐渐变得阴暗,“你和姬於早有联系,今日大王召见了你我,你却在阳华殿的必经之路上作停留,你想让我看见。”
“你想以退为进,舍弃姬於来保全自己。”
“我都知道。”
姬蘅没有说话,只是盯着子冉,一直到她推测完,也没有半句解释。
“你为什么不说话?”子冉质问道,“为什么那样的不在乎。”
“疑心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再也无法湮灭。”姬蘅回道,“我还有什么好解释的呢。”
“你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她又道,“夜深了,中宫今夜就不留宿云中君了。”
子冉呆愣在石阶下,眼里的愤怒逐渐变成失望,最终成为绝望,“我明白了。”
殿门被缓缓关闭上,殿内透出的光逐渐变得狭窄,直至彻底消失。
子冉独自立于庭前,她看着紧闭的大门,看着殿内逐渐熄灭的灯火,于是转身离开。
她失魂落魄的走出了中宫,眼里充满了怨念,却发现门口还候着几个寺人。
“长公子。”他们将头埋得低低的。
但是子冉却好像看不见,听不见一般的离开了。
几人抬起脑袋,中宫的殿庭并不大,他们守在门口,将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王后与长公子这是怎么了,昨夜还好好的,不但一起喝了酒,还一同赏了雪。”
“谁知道呢,长公子大半夜的过来发疯,王后当然不高兴了。”
“是因为辛相殁了吧。”
“那和咱们王后有什么关系。”
“听说辛相与王后不和,不过谁知道呢,这前廷内宫隔着高墙,八竿子打不着的。”
“曹掌侍。”几人见到曹氏纷纷闭上了嘴。
曹氏踏入中宫,“王后。”
“曹掌侍半夜来访,必是有重事吧。”姬蘅坐在铜镜前说道。
“适才小人在阳华殿前撞见了大王的贴身近侍。”曹氏低头回道,“大王派他去了大宗伯子呈的府邸。”
“大宗伯?”姬蘅抬起头。
“燕效仿周制,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大宗伯为春官之长,掌邦国祭祀与典礼,由宗室年长有声望者担任,大宗伯子呈,是先王之弟。”曹氏回道。
姬蘅仔细思索了片刻,“自古以来,王权与宗室总是对立的,君主若忽然召见宗伯,一般都是关乎传承,遗诏或立嗣。”
“立嗣之事,大王从来都是独断。”曹氏说道。
“你去往之时,我刚从阳华殿回来,想来是关于遗诏了。”姬蘅推断道。
曹氏颇为震惊的看着姬蘅,“仅凭一个动作,王后便知道这是遗诏吗。”
“尚不能确定。”姬蘅道,“倘若真是的,怕也不是什么利事,就如我阿姊那样。”
提到先王后时,曹氏的眼里充满了悲伤,“先王后入燕整整十年,十年间,作为王后,先王后没有任何的失职,也从未想过要助齐国颠覆燕国,可是却从未获得过丈夫的信任,仅仅只是因为几封书信,就受到了无尽的猜疑。”
曹氏眼里的惋惜与悲痛,远超姬蘅所预料,“我不会步阿姊的后尘,我不留恋齐国,也绝不信任燕国,任何人。”
“在危险来临之前,要察觉危险,现在,我不仅要躲避,”她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我还要反击。”
燕国燕王裕十五年冬,东胡进犯燕国北境,燕国朝廷派出上将军乐易出兵北上,驰援边境,并让云中君子冉从军。
出征之前,子冉骑马来到了辛宅,卫夫人将她请入了灵堂。
“此番若能立功,归来之时,必替舅舅报仇雪恨。”子冉跪在灵前叩首道。
“对于你舅舅而言,只要你能够平安归来就好。”以发覆面的卫氏夫人看着子冉说道。
“我不光要平安,我还要立功继承王位。”子冉说道,“舅舅的事,我一定会调查清楚的。”
“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