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说着,老头子撸起袖子就上了。
“先生……”
赵鸣原以为,这老头是个书呆子,书讲的也就一般。
不过小照这年纪,字还没认全呢,也着实不用什么大儒。而那些所谓的大儒,也不靠谱。
让他们教皇帝、教未来的天子,只会给教成傻蛋。
——“你们当过一天皇帝么,知道怎么当皇帝么,就敢教人家做皇帝?真是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皇帝、从来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书里学出来的。
要么是自己打出来的,天子、兵强马壮者居之。
要么,就是悟出来的吧。
“先生,您还真自己上啊?!”
赵鸣没想到,这老秀才学业一般,种田却是一把好手。
不光讲起来头头是道,自己干起来一看也是门儿清。
毕竟那些农具,你要不是真的熟悉,就连摆个造型你都摆不出来。
“老夫自小一边读书,一边耕种的,不过……”
陆老头皱眉,就算他这样的老把式,对赵鸣手中的种子也是一脸茫然。
“这是什么?”
“这是红薯。”赵鸣介绍,“从外洋传入的。”
红薯就是地瓜、也叫番薯,但凡名字的带番、洋、胡的,那都不是本土的蔬菜。
比如洋葱、胡萝卜、胡椒等等。
红薯和玉米都是在明末传入中国的,大家都知道,地瓜这玩意产量高、适应力强,是十足的高产作物。
在大明,什么都没有吃饱了强。
陆老头皱眉:“是从哪个外洋传入的?”
“南洋。”
番薯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
陆老头说:“南洋天气炎热,只怕在京城无法种植。”
没想到他果然懂行。
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在吕宋做生意,吃到当地一种叫“甘薯”的作物。
这食物果如其名,又好吃、产量又高、还广种耐瘠,简直没有缺点。
中国人么,就会种地,就会做饭,见到好吃的就想弄回家。
于是,他就着手想把甘薯引进中国。
只是当时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不让出口。
不过陈振龙并不死心,他将薯藤绞入汲水绳中,躲过关卡检查,最终带回了福建。
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果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
产量也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而且生熟都能吃、口味也不错,所以很快向内地传播。
当时江南水患,五谷不收,饥民流离。
徐光启之父正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其实,这地瓜种植的推广,也是从明朝到清朝,一个漫长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