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襄安郡君之父大胜羌戎,生擒李向笛,但以她的出身,焉可母仪天下?”
又有一名御史出列,论出身,后宫里多的是出身比襄安郡君好的妃子;论功绩,德妃生了大公主,贤妃生了二公主,哪个不比襄安郡君强;再论资历,德妃更是景元帝潜邸时的旧人。
说到最后,这名御史直接就说,景元帝要是立皇后的话,德妃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除了拿霍翎的出身来说事外,竟然还有素来老成持重的臣子出列,暗搓搓提起霍翎和端王之间的风流韵事,还说什么陛下一世英名,怎可因一女子受损,内涵景元帝君夺臣妻、兄夺弟妻。
为景元帝的名声计,霍翎可以进宫,但封个妃也就顶天了。真要封后,要世人如何看待景元帝,要史书如何评价景元帝。
群臣吵吵嚷嚷,但真正有份量的人,始终没有站出来说话。
景元帝一直坐在上首,冷眼旁观着下方的闹剧。直到群臣开始说车轱辘话,再也寻不到其它阻止封后的理由,他才开口。
“霍英绍战败一事,先帝已惩治过了。你们要是觉得先帝惩治得不够,就去找先帝说说话,让先帝今晚给朕托个梦。”
“周卿对三十年前的旧事记得一清二楚,怎么就忘了端王上过的那道请封折子?”
听到景元帝提起那道折子,原本在前排低着头默不作声的端王,猛地瞪大眼睛,真真正正意识到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景元帝朝旁边的李满使了个眼色,李满立刻上前,展开手里的请封折子,将折子原文悉数念了出来。
等李满念完折子,景元帝继续道:“去年燕西受灾严重,襄安郡君捐出了自己所有的体己,协助永安县令赈灾抚民。过年那会儿,燕西各县流传起一出《清燕西》的戏剧,燕西人人皆赞霍襄安仁孝聪慧,有勇有谋。这样的女子都不能为后,何人焉能母仪天下?”
第50章立后。
端王是万万没想到,由自己亲笔所写的折子,由自己大力推广的《清燕西》,竟然会被景元帝拿来当封后的理由。
——皇后乃天下女子典范。因功册封郡君,被赐封号“襄安”,孝行在燕西人人皆知,这样的女子还不够成为天下女子典范吗?
当初朝廷同意册封霍翎为“襄安郡君”,就是认可了霍翎的这份功绩。
现在再想去否认这份功绩,已经晚了。
更绝的是,永安县令邱鸿振写的赈灾折子,竟然也被景元帝翻了出来。
折子上,明确肯定了霍家,尤其是霍家长女协助县衙赈灾的贡献。
那些口口声声反对立后的臣子,顿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景元帝也没指望一场大朝会就能讨论出个结果。
瞧着前排那些重臣都不打算出列发表看法,而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景元帝宣布退朝。
回到御书房,景元帝默默回想着今天的场面。
今天站出来反对的臣子里,官职最高的就是兵部右侍郎。
柳国公身为兵部尚书,兵部右侍郎是他多年心腹,会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足为奇。
至于剩下的臣子……
或为邀名,或为了向端王和柳国公示好,或是端王和柳国公派来投石问路的。
朝堂上,多的是这种投机取巧之辈。景元帝也不在意,他真正在等的,还是后续的折子。
接下来两天,反对立后的折子如雪花般飘进御书房。
景元帝先命李满挑出端王、柳国公府、武威侯府和承恩公府的折子。
毫无疑问,端王和柳国公府都是反对立后的。
但有趣的是,他们反对的理由十分平平无奇,都是那日大朝会上被朝臣说烂了的。
武威侯府的态度颇有些暧昧,说支持立后,倒也看不出来,但要说反对,也不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