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没有瞒着安平公主说道:“章家表嫂有不少铺子,我想问问她认不认得往北边去的商队,我想给阿璟捎些东西。”
安平公主佯装生气说道:“还没嫁过去呢,就惦记着给他东西了?”
黛玉有些羞赧说道:“他在那边缺衣少粮的。”
“这事,你也不用找别人,我帮你送就是了。”安平公主爽快说道。
“阿璟此次北上,不曾透露自己的身份。”黛玉吞吞吐吐说道。
安平公主觉得好笑:“你是我让人大摇大摆送过去?放心,我也有商队。”
黛玉还是头一次知道这事。
“原本是为了得知北边的消息才建的商队,没曾想后面生意做得还行。”安平公主有些炫耀说着。
黛玉忙夸赞了几句,夸得安平公主笑靥如花,“等我过世了,我就把这些留给你。”
黛玉笑意立马收敛,说道:“您别说这些。”安平公主年纪不小了,近些年身子也不太好,经常生病,黛玉想起便有些害怕。
安平公主失笑:“谁都躲不过生老病死,难道我不谈了,我就不会死吗?”
黛玉眼睛一酸说道:“我只盼您长命百岁。”
“那都是骗人的。”安平公主又说道,但见黛玉的眼眶都红了,便不敢往下说。
“好了,替你解决了事,林姑娘可赏脸陪陪我?”安平公主故意逗黛玉。
黛玉噗嗤笑出来,“那是自然,我向来知恩图报。”
黛玉便去休息了,她有段时日没在安平公主这里留宿了,但是房间的布置不曾有任何变化,房间里的花都是早上刚摘的,鲜艳欲滴。
黛玉想着既然来了,就索性陪安平公主多住几日。
只是才过了一日,林海和贾敏便回京城了。林海是向司徒渊复命,而贾敏是劝说贾母。
正好贾府下帖子请她们母女俩去看戏,贾敏就带上了黛玉去了贾家。
在路上,黛玉问贾敏:“外祖母没说为什么要请咱们过去?”
贾敏说道:“帖子上不说了吗,甭管什么事,咱们只管看戏。”
黛玉笑了笑说道:“父亲不喜这些,所以咱家也不常请戏班子,倒是借光儿听场戏。”
王熙凤早早就等在二门外,见着林府的马车入府了,忙上车搀扶贾敏下来,黛玉打量了一下王熙凤,见她气色不错,想来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戏台子搭在贾母的院子中,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外客中除了贾敏母女、薛王氏母女、史湘云之外,其余都是贾府的人。
贾敏朝着薛王氏微微颔首,便带着黛玉入座了。说来也奇怪,无论黛玉怎么冷脸对贾宝玉,贾宝玉总不气馁,非要往黛玉身边凑。
见黛玉有不悦的迹象,王熙凤赶忙过来领着贾宝玉在贾母另一边坐下,黛玉和三春坐在贾母另一边。
贾母喜欢热闹,点了的都是热闹戏,其余人等也跟着,轮到黛玉的时候,黛玉想推辞一下,贾母笑道:“今日是我摆酒请你们,咱们只管乐咱们的,不必管他们的。他们已经跟着沾光白吃白喝白听,已经便宜了,还让她们点呢。”众人笑起来。
黛玉只能随手一点,好巧不巧,点到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另一边的贾宝玉和史湘云抱怨一句:“没想到林妹妹那样出尘的人也喜欢这些戏。”史湘云想开口附和几句,但薛宝钗笑着说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话说完,便引来贾宝玉的好奇。
史湘云见贾宝玉注意力放在薛宝钗说道:“宝姐姐博闻强识,不如和我们说说好在何处?”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俩人说道热络的时候,喜得宝玉连连称赞宝钗无书不知。
史湘云轻嗤一声说道:“你倒开始《妆疯》了。”宝玉有些讪讪的,薛宝钗轻笑一下,不以为意。
黛玉的注意力都放在戏台上,平心而论,唱得确实不错。
贾母见贾敏和黛玉听得津津有味,心里很是高兴,让人带了小旦和小丑的,令人另拿些肉果给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
贾敏见她们年纪不大问道:“多大年纪了?哪里人?”
小旦说道:“今年九岁,是姑苏人。”
“怎么来京城了?”贾敏好奇问道。
王熙凤忙解释着,“因着娘娘省亲的事,特意安排人去南边买了些小戏子,便是她们了。”
贾敏微微颔首,让人又多给一串钱,小旦和小丑连声谢了贾敏。
正准备打发人下去的时候,忽然听到史湘云和贾宝玉说道:“这小旦有些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贾敏端茶的手一顿,没有吭声,贾母嘴角也耷拉下去了,邢夫人佯装没听到,王夫人倒是幸灾乐祸看了贾敏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