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溪的心思都放在了即将要到来的春耕上,她买了不少地,仅郴州城附近就有数百顷。现在局势不好,许多人都在卖地卖庄子,且价格低廉,她让袁归收了不少。
这日天气好,她就出了城。
袁归在轿子旁边亦步亦趋跟着:“夫人,过了前面的河,就是咱们袁府的地了。那边共有两百多顷,以前种过小麦,去年局势不好,那边的地都荒了……”
谢云溪掀开帘子看了看,两百多顷地,差不多有一万亩地,再加一个山头,视野的冲击不小。但实际上这些土地她买下来不贵,不到三万两银子。
过了河,谢云溪让轿子停了下来。
念荟连忙过来搀扶。谢云溪走了几步,回头问道:“于管事,这些地全部翻一遍,得要多长时间?”
于管事以前是在晋州袁府种大棚菜的,府里的人都叫他老于头,谢云溪知道他种地有经验,就把人从晋州叫了过来。
“这得看有多少人和多少头牛了?”于管事笑呵呵说,“两人一起,一天大概能翻七八分地,一头牛一天大概能翻一亩地。”
谢云溪不吭声了。她在这里有一万亩地,再远些的十里坡那边还有将近两万亩地,这仅仅只是郴州这边最大的两块地。贺州那边还有一千多顷地呢。
光靠人力和牛来翻地,还真不好算。
谢云溪默默看了一会。
“那边的庄子还有人在住吗?”
“有!前面的主家是连同庄子和地都卖给了我们。不过,庄子上的人不多了,只有五户人家了,他们都是死契。”
死契就是这样,买和卖全是主家一句话。
谢云溪进了庄子,庄头连忙带着庄户们来磕头。
“都起来吧!”谢云溪说。
院子里跪了一地的人都起来了。谢云溪让人给年纪大的几个人搬了条凳过来。
庄稼上的活儿她并不熟悉,以前也没有种过地,跟庄子的人拉了会家常后,她心里方才有了个大概的印象。
回去后,谢云溪就把这些告诉了袁淼。
袁淼早就在留意种地的事情了,现代网络发达,信息很容易获取。
“什么?小麦亩产只有四五十斤?”袁淼惊讶问道。
谢云溪点头:“这是庄头告诉我的,那边庄子附近的地还都是好田,往年这个时候地里种的是小麦,亩产能有四五十斤。”
“于管事他们在晋州的地算是一般,亩产比这个更低,哪怕是逢了风调雨顺的年头,亩产也只有三十斤!”
袁淼瞠目结舌:“我前几天到周边的郊区转了转,魔都附近农村小麦种植的时间跟你们那里一样,也是十月上旬和中旬播种,次年五月六月成熟,但是亩产能有六七百斤!”
谢云溪愣住了。
十倍多差距的亩产!
难怪这里的人们经常饿肚子了!
“你现在能查到魔都附近的小麦是怎么种植的吗?”
袁淼搜索了一番,把手机传给了谢云溪。
谢云溪看过后摇头:“这没法比!这里耕地的农具只有一种,要么人拉,要么牛拉。连耙都没有,而且肥料通常只有人畜粪便和草木灰等。”
袁淼将前几天看过的农具图片给谢云溪看:“这几种农具,在这边的农村个别还在使用。应该比你们那边的农具效率更高。这些都是不用借助现代机械就能制作的农具。”
谢云溪看过后点头:“你把制作图片找出来传给我吧。我让这边的工匠看看。”
袁淼答应了,将图片搜索出来打印后传给谢云溪。
第129章第129章农事
谢云溪看过后收了起来:“你再查一查华北地区三四五月间种植的农作物除了小麦和棉花以外,还有哪些?”
袁淼将搜索查到的结果告诉了谢云溪:“还有玉米、花生、甘薯等。”
她把手机传了过去。
谢云溪仔细看过后,又把郴州这边他们名下的土地情况告诉了袁淼,母女俩人商量了许久。
北地这里最主要的口粮粟米要六月中下旬才开始播种,一般是在小麦收割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