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陛下和佟世光还真是配合无间。
别人倒还罢了,赵甄的危机感瞬间飙升,自己的学生,怎么突然被佟世光那老头给带偏了?
因为这次阅兵的结果不尽如人意,除了负责京营的武官被罚,下面的参将丶士兵也没好果子吃。
韩昼看着撤职的名单,想起周在星,顺手把他安排进京营负责操练步兵。又顺便下了道赐婚旨意。
接到旨意,周家丶佟家都十分欢喜。朝中却是议论纷纷,陛下这是怎么回事?
文武联姻就不怕佟相哪天联合武勋意图不轨?
韩昼当然不怕,大夏别的制度不完善,防范武将的制度那是绝对完善,没有一个武将可以在凭自己一人的权力调动军队。
调兵要四五道程序,哪有那么简单就能谋反的。
但是赵甄等人就非要小题大做,请求韩昼撤回赐婚旨意。
韩昼一开始没搭理他,老头就亲自进宫面圣,把这次联姻说的后果十分严重。
韩昼哪儿能猜不透这老头的想法,他没有就着赵甄的话说下去,而是没头没尾的来了句:「拓跋慎到燕国了。」
赵甄:「……」
韩昼看向她,「老师,拓跋慎在我们大夏受了委屈,你觉得他会就这样罢休吗?」
当然不会。
「朕何尝不想不动兵戈,可遇上了燕国这样的邻居,朕今日才明白父皇的一片苦心。只可惜百姓们不懂,群臣也不懂,大概只有列祖列宗才知道父皇连年征战是为了什么吧。」
面前的年轻帝王让赵甄觉得有些陌生,他心中无端有些落寞,但终究没有再劝。
如果陛下是被佟世光所蛊惑,他或许能劝谏几句,但这回是陛下自己变了。
他能教导一个不知世事的储君,却改变不了一个身在九五的帝王。
赵甄不想为了相位伤害自己和陛下之前的师生情分,况且通过这段事情的他也能看出,陛下重新重视军事是有原因的。
燕国质子就这么消失了,燕丶夏两国的矛盾又多了一重,或早或晚,两国之间还会有一战。
大夏若不早做准备,受苦的是黎民百姓。
在大是大非面前,赵甄没有犯糊涂,并且叮嘱门生们,也别在揪着佟丶周两家的婚事不放。
就这样,没有人再反对周在星和佟歆的婚事,两家在众人的祝福中互换庚帖,婚期就定在明年开春。
而此时,远在西北的拓跋慎终于进入燕京,离杀掉拓跋安的目标又进一步。
拓跋安此时已经得知拓跋慎消失之事,夏国特地派了使臣来告知他,与此同时,他安插在京城的探子也送了信儿回来。
拓跋慎自己瞒天过海跑了,拓跋安也不好追究夏国的责任。更何况他此时也顾不上那么多。
拓跋慎明知自己容不下他,为何还要跑回来送死?
第38章
拓跋慎逃回燕国没几天,独孤济就上奏朝廷汇报了这件事。
毕竟这件事瞒不住,与其让拓跋安误以为他们有什么密谋,不如如实汇报。
奏摺中说拓跋慎受了很重的伤,而在大夏探子送来的密信中,也说拓跋慎似乎是被夏国的纨絝公子哥儿们欺负了,不堪受辱想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逃跑的。
拓跋安第一反应是再把人送回去,但又觉得太便宜夏国了,他完全可以借着这件事找夏国要点赔偿,于是等到了夏国使臣来报信。
夏国使节也不是吃素的,一口咬定拓跋慎擅自离开夏京,就是违反了当时燕国签的降书,夏国不但没有责任,反而要找燕国的麻烦呢。谁知道拓跋慎有没有偷什么东西回来?
至于夏国人欺辱拓跋慎的事儿,又没有证据。
毕竟,拓跋安不能把细作的密信摆到明面上来。
拓跋安倒是可以让拓跋慎来京作证,但夏国使臣说了,拓跋慎私自逃跑,当然要给自己找个理由,他身上就是有伤也不能作数的。
双方掰扯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拓跋安退了一步,表示自己会好好教育拓跋慎,并亲笔写信向天玺帝致歉。
夏国使臣依旧不满,想要给燕国卖到夏国的皮毛制品增加三成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