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臣不免背后发牢骚,当今圣上就是太软弱了,不像前面几位皇帝,把夏国打得服服帖帖,那时候夏国哪儿还敢征什么关税,求着给大燕送钱都来不及。
就在这时候,有老臣收到了拓跋慎的密信。
……
半月后,夏国使节回到京城面见韩昼,汇报此行的所见所闻。
「前两日,燕国君臣坚决不同意加征关税一事,臣还以为他们会重罚拓跋慎,没想到最后燕国陛下只是削去了他那本就没什么意义的世子之位。」使臣道。
「按说拓跋安应当抓住这个机会,杀了拓跋慎,或者将其幽禁,既能给咱们交代,他自己也少了个对手。」佟世光也在,闻言有些疑惑。
韩昼道:「证明拓跋慎对他而言还有利用的价值。」他倒是十分轻松,「无妨,咱们以不变应万变。」
他所说的「不变」就是训练士兵,增强战备。
如今春耕时节已过,是可以募兵的时候了。
但是大夏募兵,燕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知道消息,容易打草惊蛇。
正好因为武官考评之事,引起某些武官不满,云南那边有一名武将率领手下几百名士兵发起叛乱。
这种小规模叛乱,不到两日就平息了。武将被押往京城斩首示众。
韩昼故意让人将这件事说得多了几分凶险,造成朝廷上下一副人心惶惶的假象。
这时,朝廷徵兵。大家只当是因为南边叛乱之事引起朝廷警觉了,毕竟官员考评不止这一次,以后这种小乱子少不了,朝廷是该多招募些士兵以防不时之需。连燕国细作送回燕国的密信上也是这么说的。
而此时的燕京,已是一片混乱。
拓跋安在出宫围猎时遇到刺客,虽未受伤,但侍卫们因护驾来迟被撤换。
拓跋安彻查刺客的来历,最后查到了自己儿子头上。
拓跋安盛怒之下,将长子幽禁宫中,并且撤换掉御前所有护卫。
就在侍卫被撤换后的第三日,拓跋安在宫中行宴时再次遇刺,刺客一箭射中了拓跋安的胸口,当晚,拓跋安就一命呜呼了。
拓跋安的唯一继承人有杀父弑君之罪,不堪托付江山。那这皇位该谁来坐?
在拓跋安灵前,拓跋安之妻,也就是如今的太后,与群臣商议,群臣推举原康王世子拓跋慎。
理由有二,一方面康王本就是先帝的第一继承人,是因为康王早逝,当时世子年幼,皇位才轮到拓跋安。
另一方面,拓跋慎曾在夏国做过质子,对敌国国情较为熟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太后隐隐觉得不对,但拥立拓跋慎的官员众多,信州那边还有个
手握重兵的独孤济。仅凭她一个后宫妇人,无法和拓跋慎抗衡。
太后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群臣举荐,下诏让拓跋慎继承皇位。
七月,拓跋慎正式登基。
新帝登基,第一件事是找理由把先帝心腹全部杀了,血洗朝堂。这样一来,哪怕有人质疑拓跋安的死,也没人敢说了。
震慑百官之后,拓跋慎才遣使往夏国报喜。
他真好奇夏国君臣得知此事后会是什么表情?
他在夏国受的委屈,一定要夏国那群败家子千倍百倍的奉还!
第39章
拓跋慎当皇帝了!
这个消息先燕国使节一步传到了夏国君臣耳中,谁还没个细作了。这种大事根本用不着官方使节送信。
夏国君臣没在朝会上公开讨论此事,但朝臣们私下却是议论纷纷。
拓跋慎逃回燕国,不但没被拓跋安干掉,反而干掉了拓跋安,可见此人年纪虽轻,却有几分本事。
敌国换了这样的人做皇帝,夏国官员们难免担忧。
「当初发现拓跋慎逃跑时,咱们就应该让各地官兵搜查,把他抓回来。」